|  | Home Page | Issue 185 Table of Contents | Contact Us | Publisher | Feedback | Subscription | 
| 头页 | 本期目彔 | 联絡 | 出版社 | 迴响 | 订阅 | |
| Steering is published monthly by Overseas Evangelical Mission, Copyright 2001 導向月刊 第185期(1/2001) 第36页 | ||||||
/李佳文
在一切研究迅速,直接的现代信息社会,我们已逐渐忘了写信的滋味。一个周末,做完了早晨拟定的工作清单上的所有事项后,忽然心血来潮:反正现在没事,何不给女儿写封信?
十天后,收到了让我感动得无法形容的消息:每逢家中来客,女儿就拿出我随意间写下的信,自豪地对客人说:「这是我妈妈写给我的信,是专门写给我的,你看,上面还写着我的名字呢。」女儿当时只认识自己的名字,所以能确认我的信是写给她的。她叫客人帮她读信,她自己就站在一旁认真地听着,听完后又说:「我知道了,妈妈希望我做个乖孩子。」几次下来,女儿几乎可以把我的信背下来了,有时为她读信的人不小心遗漏了一个无关紧要的字,她也会立即指出。
母亲在电话中为我讲述这般情形的时候,我在泪眼中仿佛看到女儿静静地听别人读信的模样。那是一颗幼小的心灵被母亲的言语慰抚时的幸福感觉。给与她这种幸福感,对我而言真是太简单、太容易了,容易到我竟然忽略了女儿的这种需要。
又想起自己读书期间,每次返校时,父亲对我说的最后一句话都是:「一到学校,马上给家写封信,好让我们放心。」每次接到我的信,父母也立即回信给我。写信与读信,是我们大学生活的一个重要情节。
读大学时,同宿舍的女孩子们也常一起谈论关于爱情的话题,我说:「除非对方写信告诉我他喜欢我,否则我一概不予理会。」大家就笑我保守、僵化,我却说:「写信是郑重的表示,比口头的一切更松容、更可靠、更珍贵。」当年认定了写信的种种好处的人却偏偏忘记了写信。是因为生活太紧张?电讯业太发达?还是因为我已全然不是当年的自己?当我为自己的创作速度一天突破七千字而沾沾自喜时,为甚么竟没想到,整整半年时间,我没有为自己的女儿,我最喜爱的人,写下只言词组?
为了女儿的这份爱的需要,我开始每星期都给她写一封信。几个月后,女儿已能自己读我的信。从此每逢有客人来,女儿就说:「我妈妈来信了,我念给你听。」于是,为客人读我写给她的信,又成了女儿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。
像我当年保存着父母的来信一样,女儿也很认真地保存着我写给她的信。客人来时,她从抽屉拿出我最近写来的一封信,念完后又小心地收起。父母与孩子的通信,很少有甚么惊天动地的历史事件,但正是在这些婆婆妈妈的小事中,那种原汁原味、浓得也化不开的亲情才跃然纸端。
给女儿的信,一是联络感情,二是谈论教育。女儿不在我身边,在教育上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问题,尤其是信仰上的。这些问题不是通过三言两语用电话就能解决的,并且电话中解决问题,让女儿听起来,难免会有武断、生硬之感,写一封信,让女儿慢慢理解,倒很容易取得沟通。最简单最容易的,也往往是最真挚、最深刻的。虽然女儿每星期都热切地盼着我的电话,但我更知道,她在给别人读我的信的时候,是在告诉所有的人:我妈妈是爱我的,有她的信为证。
其实,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这种文字的爱抚、安慰与沟通。《圣经》就是上帝写给他的儿女们的信,也是上帝对世人的爱的确据,读《圣经》就是接受上帝的爱意。上帝知道我们需要这种爱,所以他就给与我们这种爱。一个中国的老传道人,被关入监狱中,在没有圣经的情况下,每天根据记忆,写一段圣经,传给同囚的室友看。多年以后,当他回想起当年的情形,无限感慨地说:「在那种环境下,被上帝的话语爱抚时的感受,如沐春风。」 我给女儿写信时,也常想:《箴言》之所以用一种写信口吻,可能就是为了使读的人觉得亲切吧?那满篇的「我儿」,「众子」的亲切呼唤,表达的不正是一个慈父对孩子的谆谆教导吗?
曾经与一位大牌牧师一起谈起过各自的孩子,他感叹地讲起,当他的儿子去美国读书后,他想,一个月给孩子写封信,应该不成问题吧?一个月的时间,写几百个字,对从事文字工作的他来说,应该是 「小儿科」。「很遗憾,我没有做到。」他满怀内疚地说。
我点点头。我的计划是每星期都给女儿写封信,结果却是:我也没有做到。我安慰自己:「虽然做不到,但我已尽力了,女儿会体谅我的。」在「烽火连三月」的时候,「家中扺万金」的滋味是人人能够认同的,可是在和平年代,在拨个电话轻而易举的现代生活中,一封家信的重量依然没有贬值。
这是我的女儿让我明白的。
導向月刊 Web Site: www.steering.or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