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 | Home Page | Issue 186 Table of Contents | Contact Us | Publisher | Feedback | Subscription | 
| 头页 | 本期目彔 | 联絡 | 出版社 | 迴响 | 订阅 | |
| Steering is published monthly by Overseas Evangelical Mission, Copyright 2001 導向月刊 第186期(2/2001) 第5页 | ||||||
/殷 颖
从前读诸葛亮的前后「出师表」,为他披肝沥胆「两朝开济老臣心」的孤臣孽子之情所深深感动,甚至潸然而涕下。按说刘禅读了更应该激励奋发,励精图治,以报答这位托孤的忠臣。但由刘禅后来的败德丧国,可以看出来,像「出师表」这样惊天地动人心魄的好文章,对阿斗竟然丝毫未发生作用。刘禅读是读了,并未放在心上。空辜负了老臣的一片忠心。
关于写与读的落差,在圣经的律法书上最为显著,一次「有一个律法师起来试探耶稣说,夫子,我该作甚么才可以承受永生?耶稣对他说,律法『写』的是甚么?你『念』的是怎样呢?」...... 由这段主与律法师的对话,所显示出来的认知与差异,以及所衍生出的「好撒玛利亚人的故事」(路十25-37)中,彰显出要怎样读才能念出圣经中的精义。
事实上,以色列人,特别是对他们奉为圭臬的摩西五经律法书,是极端重视的,是他们宗教信仰的准则。然而却依然在写与读之间,有极大的差异。
上帝曾在西乃山上为以色列民亲手在石版上写下了十诫,并经摩西为他们宣读,但这些硬着颈项,背逆的百姓,「读」的又是甚么呢?上帝谆谆告诫他们要「将我的话存在心内,留在意中,系在手上为记号,戴在额上为经文。也要教训你们的儿女,无论坐在家里,行在路上,躺下、起来,都要谈论。又要写在房屋的门缝上,并城门上......。」(申十一18-20)到今天,当你旅行到圣地时,仍能在巿场里买到这些装经文的盒子。这种方式的「写」,可谓无所不用其极了。但以色列人是否已真正将这些经文「读」到心中去了呢?答案却是令人失望的。以色列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,历经亡国之痛与流徙之苦,而这些苦难之源由,便是由于他们没有将上帝的律法存在心里。而且早已置之高阁,弃之不顾了。当回归的以色列人重建残破的城垣时,在尘封中再找出律法书,由文士以斯拉向他们重新宣读讲解,百姓甚至感动得哭了(尼八10)。但这种情形不过昙花一现,他们还是没有存在心里。而由于律法的窒碍难行,后来犹太人的经师便用他们自己的方法来解读,这便产生了著名犹太人的法典「米示拿Mishma」与「他勒目Talmud」。而耶稣时代的律法师们,都早已沿用传统来解读律法了,他们对安息日的解释,便是一个明显的例子。
在好撒玛利亚人的故事中,律法师能熟背律法条文,琅琅上口,但却「读」不出它的真义。故事中的祭司与利未人也都是十分熟悉律法的,但却与他们实际的行为驳离。而不熟谙律法的撒玛利亚人,反倒用他的行为「念」出了律法的真义。可以看出写与读的落差有多么大。最后,耶稣反问这位律法专家,「你想这三个人,哪一个是落在强盗手中的邻舍呢?他说是怜悯他的。耶稣说你去照样行吧。」可见律法不仅是用口读,还要用心意去读,并且要用行为去「读」,方能读出它的真义。好撒玛利亚人的故事,可以作为读经者戒。
導向月刊 Web Site: www.steering.org